新聞中心
“十二五”期間,汙染物約束性指標中,有望加入“新成員”。
本報記者從(cong) 渠道獲悉,正在擬定中的“十二五”環保規劃中,出現了兩(liang) 個(ge) “實施總量控製”的新指標,即氨氮和氮氧化物,這兩(liang) 項物質分別是水汙染物和空氣汙染物中的“大戶”。
具體(ti) 減控指標擬定為(wei) ,氨氮排放總量控製目標是比2010年減少10%,重點行業(ye) 和重點地區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比2010年減少10%。
“在汙染物控製方麵,我們(men) 逐步從(cong) 單一汙染物控製轉向多重汙染物控製。這將大大提高高耗能企業(ye) 的環保門檻,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環境質量。”環保部的一位官員對記者表示。
記者了解到,相比氨氮,氮氧化物的控製局麵將更為(wei) 複雜,難度很大。因為(wei) 中國城市群大氣汙染,正從(cong) 煤煙型向煤煙型與(yu) 機動車尾氣汙染共存的複合汙染轉化。
如要完成氮氧化物減排目標,多位大氣汙染治理專(zhuan) 家建議,在“十二五”期間,應開展電力行業(ye) 強製脫硝試點,並在機動車大氣汙染問題突出的重點城市,開展機動車保有量總量控製試點。
多元汙染物控製提上日程
環保部總量司司長趙華林曾公開表示,“十一五”期間汙染物減排取得了階段性成果,中國局部地區環境有所改善,但是環境整體(ti) 惡化的趨勢仍在繼續。
“以現在的情況來看,完成‘十一五’期間二氧化硫(SO2)和化學需氧量(COD)的減排目標,應該難度不大,但環境的問題依然突出。氨氮和當氧化物的高排放一定程度上抵消了COD和二氧化硫的減排效果。”一位地方環保係統的官員對記者坦承。
事實上,影響“環境質量”的是一係列汙染物,僅(jin) 僅(jin) 靠約束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是難以見效的。
以治理水汙染為(wei) 例,通過對COD的總量控製,COD逐年走低,但水中汙染物氨氮超標現象日益突出。近年的環境質量狀況公報顯示,地表水中的氨氮已經逐步成為(wei) zui主要的汙染項目,甚至已超過化學需氧量成為(wei) 影響地表水水環境質量的首要指標。
這種情況也同樣存在於(yu) 大氣汙染治理中。衛星監測發現,2006年後我國上空的SO2開始急劇下降,降幅大約在20%,但空氣中氮氧化物的濃度卻在增加,結果酸雨和灰霾現象並沒有減輕,一些地區反而變得更加嚴(yan) 重。
以江蘇為(wei) 例,某些地區的酸雨發生頻率依然較高,由於(yu) 氮氧化物沒有得到有效的控製,酸雨類型從(cong) 硫酸型向硝酸型轉變。2010年上半年酸雨發生率達到了近4年的zui高值。
在這種情況下,將氨氮和氮氧化物納入總量控製就顯得非常必要。“這同時表明國家要在改善環境質量上發力,否則無法實現2020年環境小康目標。”環保部的前述官員對記者表示。
氨氮納入總量控製,將會(hui) 對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(ye) 、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(ye) 、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(ye) 、農(nong) 副食品加工業(ye) 、紡織業(ye) 、皮革毛皮羽毛(絨)及其製品業(ye) 、飲料製造業(ye) 、食品製造業(ye) 這8個(ge) 行業(ye) 產(chan) 生重大影響。
根據2010年年初公布的《中國*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》(以下簡稱《公報》),上述8個(ge) 行業(ye) 氨氮排放量合計占工業(ye) 廢水廠區排放口氨氮排放量的85.9%。這也意味著,其中的一些氨氮排放不達標或者難達標的中小企業(ye) ,將被迫關(guan) 閉、停產(chan) 或者轉產(chan) 。